close

根據台大精神科醫師徐澄清與多位心理專家的研究,處罰的方式包括暫時隔離法、自然承擔責任法等十一種類型的交互運用。不過,天主教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杜長齡提醒,「每個父母才是自己孩子的專家,」管教方法要因人、時、地、物而調整。

「無 規矩不能成方圓,」台北市私立復興中學校長李珀說,當孩子分不清楚對、錯時,父母需要介入輔導。但人的行為養成都需要一段時間,「多久養成的壞習慣,父母 就要有心理準備,花等同的時間幫孩子改掉。」根據她的經驗,一個好習慣的養成,起碼要二十一次以上的練習,而「一旦養成習慣,就會成為人格特質的一部分 了。」

李珀直言:「如果沒有耐心,就不要想改,孩子還會是老樣子。」因為從一個想法變成一個行為,再變成習慣,「就是勞力密集工作, 一點一滴的。」而「五到十一歲是孩子行為模塑的關鍵期」,之後就會變得加倍棘手,要付出更大心力。「有的父母覺得,小孩小時候就讓他玩,國中再管就好了, 風險是很大的。」


不過,最重要的,「小孩負面行為,七成來自父母,」許正典根據他八年多來,兩千個病例歸納結論。

行動前,先照照鏡子…… 
小孩負面行為七成來自父母 自己做不到,很難要求子女改正

「孩子會看你怎麼做,而非聽你怎麼說。每次孩子做不好的事,你就跟他大叫,甚至說出不好聽的話,他們當然認為,生氣時就該這麼說話。」李開復說。

高淑芬也舉例,父母常「叫小孩念書,自己卻從不念書。」小孩每天賴床、上學遲到,許正典反問:「是不是父母太晚睡?」或者,小孩愛看電視、不念書,「父母是否每天下班就窩在沙發看電視?」

以下是一則網路流傳笑話:

爸爸:「小明,我們來演戲,你演爸爸,我演你。」

小明:「好呀!好呀!」

小明立刻一手叉腰,一手指著爸爸,大聲喊道,「小明,你去牆角罰站!」

它點出了一個事實:孩子是看父母的背影長大的。為人父母者,要管教小孩前,請先照照鏡子吧。

11種創意處罰類型 讓你不必打罵,也能教好孩子!

處罰類型:暫時隔離法
原理說明:將小孩暫時隔離在特定區域,冷卻情緒。

處罰類型:自然承擔責任法
原理說明:讓小孩自然承擔負面行為的後果。

處罰類型:身體運動法
原理說明:當小孩做出負面行為後,要求其做身體運動反省。

處罰類型:替代補償法
原理說明:扣小孩用零用錢、做額外家事,或透過文字、圖畫、活動等方式反省。

處罰類型:權利剝奪法
原理說明:把小孩最喜歡的東西或享受,在一定時間內剝奪。

處罰類型:不予理會法
原理說明:對其負面行為不要有任何處理。

處罰類型:心理懲罰法
原理說明:剝奪尊嚴,讓他丟臉。


處罰類型:角色互換法
原理說明:讓小孩假扮對方,了解別人的心情。

處罰類型:身體管束法
原理說明:要求小孩立即停止身體動作。

處罰類型:重複練習法
原理說明:要求把對的動作,多做幾遍。

處罰類型:復原及過度修正法
原理說明:要求小孩將負面行為造成的情況,恢復原狀,甚至做到比原來還要完整。

資料來源:《兒童行為治療》等著作

*先冷靜,再捫心自問 別當抓狂父母!

1步:發生衝突當下,暫停片刻

當孩子的行為令你感到憤怒,情緒就要失控時,心中可想一個公式:「1310」。「1」是告訴自己「鎮靜」;「3」是做三個深沉而緩慢的呼吸;「10」是腦海中默念從一數到十。這可以幫助你先冷靜下來。

2步:從3大面向,進行自我對話

1
、我對孩子管教方式對不對?

我是否常用刻薄羞辱的話語責罵孩子。例:「狗改不了吃屎。」「你沒救了!」
我是否對孩子嘮叨不休,只管說教,不聽孩子的心聲?
我是否缺乏耐心,只要求結果,沒有照顧到過程?
我對小孩講話的方式,是否動不動就生氣?

2
、我對小孩的要求對不對?

我評估過小孩的能力嗎?他能做到我要求的標準嗎?
我了解小孩的個性嗎?我訂定的規範,是否他不可能做到?

3
、我自己的作為對不對?

我是否叫小孩做的事情,自己從來不做?如:看書、運動。
我是否叫孩子不可做,自己卻帶頭做?如打人、發脾氣、生活散漫、房間雜亂。
我是否曾答應孩子的事不能實現?
我是否在孩子面前爭吵、打架?
我是否在孩子面前說髒話及說別人壞話?

資料來源:台北市家長協會等


 


*處罰有效後要獎勵,效果更持久


處罰小孩後,若小孩負面行為減少或消失了,就必須予以獎勵,讓孩子的情緒回復平衡的狀態,也可激勵孩子往正面發展。

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建議,獎勵和處罰的比例應達到四:一。但臺安診所醫師許正典說,「台灣父母能做到一:一就可以偷笑了」。

「我常問來求診的父母,你講了一堆都是要孩子改的地方,那你覺得他有沒有優點?通常答案都是嗯……了半天,講不出來。」

獎懲有效的前提是,懲罰要剝奪其「最愛」,獎勵也要給其「最愛」。父母可根據孩子特質、年齡、最愛之不同加以變化。以下舉例一些有創意的獎勵招數:

一、量身訂做型獎勵:送他三個願望;幫小孩養小豬撲滿一次;畫一張他的可愛肖像送他;帶他去拍大頭貼,然後將大頭貼製作成獎狀,寫下獎勵的事跡;帶他去聽最愛歌手的演唱會;送他寫有「你好棒」的三顆氣球等。

二、公開讚美儀式型獎勵:在聯絡簿留言,請老師公開讚美;製作寫上他良好行為的獎狀,由家人簽名送給他;讓他當一週家裡總管,有權決定家人獎懲規則等。

三、免除勞務型獎勵:賦予他一次指揮權,可以監督、分配家人做家事;幫他整理房間一次;幫他洗頭髮一次等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鈴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